小學本科專業特色建設研究

大學教育文化傳承的創新途徑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肩負著傳承優秀文化的重任,是孕育新思想、新文化的搖籃。高校在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過程,既是大學職能豐富與深化的過程,也是教育理念更新的過程。新形勢下,各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把握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原則,探索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新途徑,不斷提高高校推進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堅持弘揚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基本原則

(1)文化傳承創新的漸進性原則。一直以來,文化的發展受經濟水平、政治環境影響較大,但同時,文化發展獨立性強,有其內在發展規律。文化發展與人類發展步伐一致,與一國政治文明、經濟文明一樣,都是一個複雜、漫長、長期積累的發展過程。縱觀世界文化發展史,可以看出,文化的發展需要“內部培育”與“外部輸入”高度結合,缺一不可。另一方面,一個國家,文化與政治、經濟同日而語、同等重要,三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文化教育是實現德育功能的關鍵,文化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始終堅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原則。現階段,大學在開展文化傳承創新工作時,應時刻秉承漸進性原則,正確認識“文化普及”與“文化水平”兩個名詞。推進文化傳承創新的根本是進行文化普及,在普及的基礎上進行提高,然後在提高的基礎上再進行文化的深層次普及,如此循環往複,從而有效提高文化傳承創新質量。如果不重視文化普及,一上來就想提高文化水平,那么,就會曲高和寡,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如,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在全體師生之間樹立符合社會發展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然後,就我國大學教育現狀來看,大學思政教育質量非常低,其中最為關鍵的原因就是沒有實現理論的廣泛、徹底普及,課堂教學無法讓學生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原理,進而讓學生在生活中無法認同這一理論。那么,學生在實際生活中,一旦遇到新思想、新觀點,之前所樹立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很容易倒塌。由此可見,要想真正實現文化育人,必須加強理論知識的普及,讓學生認同它,在實際生活中感受這些知識潛移默化的影響,引導學生堅定社會主義道路,樹立共同理想,為實現中國夢而不懈努力。(2)文化傳承創新的融合性原則。完成文化傳承創新,不同的學科研究文化的側重點不同,一個學科往往只關注文化的某一點,所以,不同的學科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不同的促進作用。“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周密,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正說明了這一點。筆者認為,就大學發展實際情況來看,在開展文化傳承創新工作時,哲學、社會科學應肩負主要和直接責任。而自然科學在保護文物、文化資源數字化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自然科學應肩負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責任。其次,當代大學多是綜合性大學,學科種類繁多、涉及領域廣,因此,大學必須加強跨學科合作,實現文理工融合,實現多領域共同推進文化傳承創新。這也為學生學習不同學科的知識提供了平台和機會,有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從而實現全面發展。堅持大學文化傳承創新的融合性原則,加強學科間的交叉互動,不僅有利於提高文化傳承創新質量,也有利於培養更多高素質的人才。(3)文化傳承創新的開放與自由原則。縱觀古今中外,幾乎所有的文化創新都是建立在前人成果之上的。如馬克思主義的產生與發展就是對德國古典主義、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等思想的批判性繼承,由此可見,開放性在文化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在進行文化傳承創新時,要兼收並蓄、寬容開放,時刻站在全局、長遠的角度,汲取優秀文化之精華,摒棄糟粕文化。其次,文化的傳承創新需要自由探索的環境。大學一直都是傳播知識、研究知識的主要陣地,大學存在的本質屬性就是“學術自由、思想批判”。一旦喪失自由,那么大學就喪失了生存條件而瀕臨死亡;一旦喪失了批判精神,就直接堵住了新思想的源泉。著名思想家張載曾說:“學則需疑,於無疑處有疑,方有今矣”。因此,學術自由可以解釋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堅持開放與自由原則,就是在學術研究中不盲從、不滿足。大膽創新、大膽質疑,不斷挑戰、不斷超越現有的學術成果。另一方面,倡導學術自由,還要認清“學術自由”與“學術自律”,並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任何的自由都不是絕對的,都有一定的限制范圍和條件。而學術自由必須要遵守的就是學術規范、學術道德,在自由的環境中追求“真”、追求“善”;倡導學術自由,還要正確認識“一元指導”和“多元並存”之間的關系,必須時刻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解放思想、自由探索、追求真理。

(二)高校促進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主要途徑。

(1)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新形勢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現階段大學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要求。因此,大學黨委應正確認識到教育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是為人民服務的,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來指導教學實踐,引導全體師生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各大高校必須積極貫徹落實中央各項部署,堅持“科學發展建一流,教育創新迎百年”的辦學理念,充分掌握學校發展實際、了解師生思想,深入開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活動,引導全體教職工明確發展思路、落實好各項具體工作,提高發展水平。其次,深化學校內部體制改革,抓緊解決突出問題,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另外,建立完善的理論學習長效機制,加強基層理論教學,構建學習型政黨。最後,引導全體師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不斷奮鬥。如,2017年,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積極開展報告會、宣講會等多樣化的活動,帶領全體師生共同學習十九大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高大學對於推進文化傳承創新的責任感、使命感。另一方面,堅定和守護“大學精神”,大學作為思想文化創新的主陣地,是一個探求新知、研究學問、傳播思想、播撒文化、教學育人的營地。新時代的大學必須以推進文化傳承與創新為己任,勇於承擔新使命、新功能。所以,大學必須有自己的精神。筆者所理解的大學精神內涵是:大學精神是大學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滿滿沉澱的、真實再現大學內涵的文化屬性與精神追求,是大學的靈魂,也是大學存在並不斷發展的內在力量。大學精神是一個國家、一個學校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的大學精神文化,能引導和激勵廣大師生奮發圖強,實現綜合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文化的傳承創新,需要大學精神作支撐。由此可見,①大學必須求真務實。崇尚科學、追求真理,倡導學術自由,立足實際、講真話、求實效,堅持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自覺抵制庸俗、粗制濫造,堅決抵制誘惑,反對急功近利和弄虛作假。;②大力弘揚“愛國、奉獻、成才”的精神,積極開展“傳承大學精神、投入複興偉業”等主題教育活動,要求師生合作去研究本院系的發展曆程與重大曆史事件;定期召開校友歸校活動,邀請優秀的校友作演講報告;開展校史知識競賽活動,讓廣大師生親身體驗本校發展至今的精神文化,從而投身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③大力弘揚創新精神。作為當代大學教師與學生,要有理性精神,敢於質疑、敢於批判、敢於挑戰,獨立思考,充分發揮創造性思維能力,去探索新知識、新方法。(2)實現文化傳承創新與人才培養的高度結合,促進人才全面發展。遵循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是衡量一個大學是否能培養出高質量人才的標准之一。大學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注重綜合提高學生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從而提高綜合素質。①充分發揮大學在跨學科合作、多領域協同等方面的優勢。不斷根據實際需求來調整和創新教學體系,鼓勵學生跨專業、跨學科選修課程,鼓勵文科生選修理科、理科生選修文科;鼓勵開展參加跨學科學術講座、論壇和沙龍等學術活動;鼓勵跨院系開展參加學術交流、讀書交流等活動。提高文化活動的多樣性,感受不同文化氛圍的熏陶,從而豐富知識、開闊視野,提高綜合文化修養,實現全面發展;②堅持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相結合。隨著教育體制的深入改革,要想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不僅要增強學生理論知識儲備糧,還要加強實踐教學,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感悟人生。其次,實踐活動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因為單純的理論教學,很容易“知道”而“做不到”。只有實踐才能讓學生體驗勞動的快樂、奉獻的光榮、藝術的魅力;③堅持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要想提高文化育人的有效性,就必須充分掌握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創造能滿足學生合理文化需求的機會與條件。就目前來看,大學的文化活動數量和種類都很多,但是,真正願意主動參與的非常少,能從中受益的就更少。很多時候,學校會強制學生去參加某種文化活動,但這種脫離實際需求的文化活動,不但不能育人,還會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產生負面影響;④努力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覺與自信。現階段,要想增強大學生對中華五千年文化的認同,不斷提高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提高大學生的文化自覺與自信。因此,作為大學教育工作者,必須幫助學生正確區分中華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認清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與曆史局限,認清中華文化強大的生命力,認清中華文化在個人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認清中華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值得一提的是,人們不能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任何一種文化,要真正承擔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職責。(3)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提高思想文化創新的能力。優秀的傳統文化都是勤勞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後人寶貴的精神財富。中華民族之所以能經久不衰、曆久彌新,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中華文化傳統世世代代得以傳承和弘揚。作為當代大學,應承擔起研究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當代價值;引導學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和智慧,從而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先進人才。具體可從以下方面展開:①發揮傳統節日在傳承創新文化中的積極作用。傳統節日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凝聚著上下五千年人民的精神和情感。筆者認為,大學要有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慶祝傳統節日的方式,深入挖掘傳統節日的內涵,在實踐的過程中創新節日的形式與載體,精心設計、組織開展重大節慶活動,從而提高傳統文化的凝聚力,提高大學生的歸屬感;②積極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廣泛認可的道德規范。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上的道德失范、價值偏頗等現象屢見不鮮,不利於德育教育的開展,筆者認為,當代大學應加強對學生的中華傳統美德教育,並轉化為道德品質與價值追求,撒向社會的每個角落,讓全體中國人收益。另一方面,提高思想文化創新能力是現階段高校急需做的一項工作。在文化發展中,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相輔相成、相互統一。傳承是基礎,而創新是生命、是保證文化充滿活力的基礎和前提。只有樹立創新精神、不斷提高創新能力,才能譜寫出民族文化的新樂章。而大學是實現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是孕育新思想、新觀點的主要場所。因此,必須發揮好大學在文化創新中的作用。①組建專業的團隊去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應用以及發揮的重大作用;②各大學應加快建設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1世紀以來,我國眾多高校紛紛設立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如今,它們已成為大學推進文化傳承創新的關鍵力量,現階段,應及時發現在這些基地存在的問題,加以整改,從而順應發展潮流,將其在推進文化傳承創新中的積極作用發揮到極致;③充分發揮一些重大課題在文化研究中的引導作用。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重大課題等等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有較大的導向作用,有的項目甚至可以申請設立文化研究專項,推動文化研究朝縱深方向發展;④實現文化傳承創新成果的轉化。引導優秀的文化傳承創新成果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走向世界,是促進文化市場繁榮發展的需求。大學的文化傳承創新成果是眾多文化人才智慧的結晶,具有較高的水准,能引領未來文化發展潮流。(4)積極開展文化對外交流活動,向全世界展示當代中國大學風采。新形勢下,各國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成為各國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政治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不同國家之間文化的交流、交鋒、交融實屬常態。各國文化發展基本遵循在多元文化中並存、競爭、互補、完善的發展規律。而大學是21世紀國際文化交流的前沿陣地與主營地,肩負著文化交流的主要責任。從某個角度來說,國際文化交流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大學發展水平的標志之一。而一所大學的創新力、生命力、影響力與其對外交流能力、開放程度息息相關。由此可見,21世紀的大學,必須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及時了解和掌握國外文化、科技最新研究成果與發展趨勢,並向全世界展示當代中國高等教育風采。具體如下:①當代大學必須保持前瞻的眼光、開放的心態,積極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汲取和借鑒先進國家的先進文化與思想,在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中加快對本國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②大學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鞏固和提高本校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的戰略地位。建立健全文化交流體制,提高文化交流渠道的暢通性,從而引導中華優秀文化走向世界;③當代大學必須時刻把握自身文化主導權,提高文化自信,不斷增強本國文化軟實力,堅決抵制和摒棄國際不良文化的侵入與影響;④豐富和深化文化交流內容。如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文敏、民主、進步的形象,介紹中華文化,介紹中國改革發展成果;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京劇、太極、皮影戲、兵馬俑等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代表,向世界展示其內在的文化價值,向世界人民展示我國愛好和平、善待鄰邦的價值觀念。

Ingen kommentarer endnu

Der er endnu ingen kommentarer til indlægget. Hvis du synes indlægget er interessant, så vær den første til at kommentere på indlægget.

Skriv et svar

Skriv et svar

Din e-mailadresse vil ikke blive publiceret. Krævede felter er markeret med *

 

Næste indlæg

小學本科專業特色建設研究